您的位置: 首页 - 社工风采 - 社工风采
社工风采

追忆峥嵘岁月,重温革命精神 ——听孙元玲讲述抗美援朝战斗故事

发布时间:2021-09-09

讲述人:孙元玲,1933年4月9日生,退休前在市体委就职。记录人:悦银龄养老社工项目组社工时间:2021年9月3日地点:槐荫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六楼老人房间
       2021年9月2日上午,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从韩国抵达辽宁沈阳,阔别祖国七十一载,终于英雄归故里,回到了自己的祖国。随着覆盖国旗的烈士棺椁被缓缓抬出,20世纪50年代那场保家卫国之战的记忆也被逐渐唤醒。       “我们是1952年底接到前往朝鲜战场的通知,1953年3月8日从江苏昆山出发,坐了一个礼拜的火车到了吉林通化,休整之后进入朝鲜……”今年88岁的孙元玲奶奶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一名电台报务员,说起这段经历,孙元玲奶奶的情绪仍是很激动。

       1933年,孙元玲出生于山东临邑,4岁时随家人迁居济南。1948年济南解放后,就读于华东电信工程专科学校。1949年离开济南,在安徽当涂县短暂停留后,前往南京,在第三野战军部队学习电报业务。

追忆峥嵘岁月,重温革命精神 ——听孙元玲讲述抗美援朝战斗故事

奔赴战场——“用手说话”

       随志愿军抵达通化后,由于交通工具匮乏,志愿军大部队需要徒步至鸭绿江,经过鸭绿江大桥进入朝鲜。到达战场后,新兵们迅速调整状态,在老志愿军队伍的指挥下加入到战争之中。

      “敌军的飞机在空中盘旋,飞得很低,我们当时都称为‘飞机来抓帽子了’。一路上,我们的神经一直绷得像根弦一样。”“我当时在志愿军部队后勤电台,为部队收发电报,主要负责与志愿军总部联系。那时,总部传来的电报特别多,我们一个班6个小时,有时还会12小时连班。虽然有时感觉很累,但是一听到电报信号,就来了精神,一直不说话也不觉得闷,至少我还可以‘用手说话’。”

生命战场——“命悬一线”

战场上,惊险无处不在。作为一名电台报务员,虽然不用冲锋陷阵,但是孙元玲也经历了数次“命悬一线”。

“战场上到处都是轰炸声、枪声。有一次我和战友差点儿中枪,子弹贴着我的头皮飞过。”孙元玲用手比划着。

“还有一回,我和一名战友在住处用炉子为其他战友烧水,导致一氧化碳中毒,那名战友在挣扎中被炭火烧伤腿部,我要是再耽搁一刻钟不救治就危险了。”

战争结束——“留朝援建”

1953年7月停战后,孙元玲他们这批志愿军留在朝鲜,帮助朝鲜人民修路,盖房子。直到1955年才从朝鲜回国。在这期间,由于朝鲜的冬天十分寒冷,晚上的温度能达到零下30℃,当时的房子都是用藤条编起来后再敷上一层泥巴,冬天比较冷,而且一点儿不牢固,孙元玲和战友因为房子倒塌差点儿没能出来,好多战友都出现了冻伤的情况。

回乡工作——“不负党恩”

孙元玲告诉社工,从朝鲜回国后,自己先被分配在省体委,之后借调到市体委担任无线电教练员,后来从交通电讯站退休。

“几十年来,我坚决听党指挥,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努力做好工作,做到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尽管已经退休多年,但是孙元玲仍然每天坚持收听新闻,关注党国大事。

追忆峥嵘岁月,重温革命精神 ——听孙元玲讲述抗美援朝战斗故事

“与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相比,自己还能完完整整的回到祖国,是非常幸运的。我感谢人民军队感谢党,能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伟大的抗美援朝是我一生的骄傲。”

          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国的立国之战,新中国建立不久,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和平而战,为正义而战,战胜了以美国为首的17个国家的联合军,打出了新中国的军威和国威,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离家尚是少年身,归来已是报国之躯”。看着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时隔多年回归祖国,我们深刻地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艰难困苦、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震撼,被他们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这些都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珍惜眼下的美好生活。

 

                                                                                     槐荫民政悦银龄养老社工项目组:高欢